用户名: 密码:  
分享到:
与鱼类名称相关的搜索
中文学名:
拉丁文学名(种名):
地方名(中文俗名):
英文俗名:
其他相关的搜索
分布:
当前页: 首页 > 分类检索 > 检索结果
黑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melanostigma
拉丁名:
Epinephelus melanostigma
英文名:
One-blotch grouper
中文:
黑点石斑鱼
中文俗名:
同种异名:
命名人:
Schultz, 1953
濒危地位:
数据缺失(DD)
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夸祖鲁-纳塔尔省(南非共和国)延伸至毛里求斯以及太平洋中部。红海及波斯湾分布情况未知。
生态习性:
海洋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0 - 30 m;热带9°N - 34°S, 28°E - 157°W;出现在外礁平台与泻湖浅滩。报告称可被采自一个拖网,如此可能捕捉略深于 7 公尺。 也报告出现在礁深度大约 30 公尺。
形态特征:
体修长,体长分别为体高的3.0~3.4倍,头长的2.2~2.4倍;眶间区平坦或稍有凹陷;前鳃盖骨圆滑,锯齿多被皮肤覆盖;鳃盖上缘平直或稍有凸起;前后鼻孔大小几乎相同;上颌骨延伸至眼睛后缘;下颚中侧部具3~5排牙齿,内侧齿长度为外侧的两倍。上肢鳃耙数为7~10,下肢为16~19.背鳍具硬棘XI,鳍条14~16,第三至第十根硬棘等长,头长为第四根硬棘的2.8~3.8倍,棘间膜具明显缺刻;臀鳍具硬棘III,鳍条8,第二根硬棘长度短于或几乎等于第三根,头长为第二根硬棘长的2.6~3.6倍,常短于尾柄高度;胸鳍鳍条为17~19;头长分别为胸鳍长的1.6~2.2倍,腹鳍的2.0~2.6倍,尾柄高度的3.2~3.8倍;尾鳍呈圆形。体侧被栉鳞,具许多辅鳞;侧线鳞数为56~68;侧线鳞孔数为83~99.
  头、体及鳍均覆盖密集深棕色小点,点之间间隔的灰色区域呈网状;头部及体部腹侧密点呈红棕色,密集程度较低;头部密点向前逐渐变小;在背鳍后四根硬棘的基部具一明显的黑色不规则斑点,延伸至背鳍上方至少距鳍边缘一般长度的位置;背鳍其余基部位置以及尾柄处均无其他黑色不规则斑点;奇鳍以及胸鳍均具有窄的白色边缘。
最大体型:
最大全长35.0 cm;常见全长25.0 cm
重要鉴别特征:
养殖状况:
由于该鱼种体型小,为稀有种, 具较小或没有商业重要性。
发育特征:
繁殖习性:
钓捕方法:
毒性:
相关新闻: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凭证标本:
Barcode:
[COI序列]
CACCCTTTATCTTGTATTTGGTGCCTGAGCCGGTATAGTAGGAACAGCCCTCAGCCTACTTATTCGAGCTGAGCTGAGCCAACCAGGAGCCCTGCTCGGCGACCACCAGTATTATAACGTAATTGTTACAGCACATGCTTTCGTAAAAATTTTCTTTATAGTAATGCCAATCATGATTGGTGGCTTCGGAAACTGACTTATCCCCCTAATAATCGGTGCCCCAGACATAGCATTCCCTCGAATAAATAACATAAGCTTCTGACTTCTCCCCCCATCTTTCCTGCTTCTTCTAGCCTCTTCTGGAGTAGAAGCTGGTGCTGGTACTGGTTGAACAGTCTACCCGCCCCTAGCTGGAAACCTGGCCCATGCGGGTGCATCTGTAGATTTAACCATCTTCTCATTACACTTGGCAGGTATTTCATCAATTCTAGGAGCAATTAACTTTATCACCACCATCGTCAACATGAAACCCCCCGCCATTTCTCAATACCAGACACCTTTATTTGTATGAGCTGTCCTAATTACAGCAGTACTGCTGCTTCTATCCCTCCCTGTTCTCGCCGCCGGCATTACAATGCTTCTAACAGACCGAAATCTTAATACTACCTTCTTTGACCCAGCCGGAGGGGGAGACCCAATTTTATACCAACACCT
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其他:
[返回][关闭窗口]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Copyright © 2012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Xiamen University 
技术支持:达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