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分享到:
与鱼类名称相关的搜索
中文学名:
拉丁文学名(种名):
地方名(中文俗名):
英文俗名:
其他相关的搜索
分布:
当前页: 首页 > 分类检索 > 检索结果
吊桥石斑鱼 Epinephelus morrhua
拉丁名:
Epinephelus morrhua
英文名:
Comet grouper
中文:
吊桥石斑鱼
中文俗名:
弓斑石斑魚、弓斑石斑鱼、弧紋石斑魚、弧纹石斑鱼、弓斑石斑鱼
同种异名:
Serranus morrhua
Cephalopholis morrhua
Epinephelus cometae
Epinephelus poecilonotus
命名人:
Valenciennes, 1833
濒危地位:
最不相关(LC)
分布:
本鱼分布从红海和西印度洋至大西洋中部,中国地区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沿岸。
生态习性:
形态特征:
体长是体高的2.8到3.1倍(体长13到61厘米的鱼)。体长是头长的2.3到2.5倍;眶间区平坦至中等凸起,背侧头部轮廓微凸;前鳃盖角落锯齿上方有一浅凹;鳃盖上缘接近直线;成鱼后鼻孔直径为前鼻孔直径的2到3倍。眼部后缘上颌骨达到或超过垂直,下颌的中侧部有2排牙齿。上肢鳃耙数为8~10,下肢鳃耙数为15~18,最长的鳃耙短于最长的鳃丝。背鳍有Ⅺ枚硬棘,鳍条14或15,第三或第四枚硬棘最长,头长是最长硬棘的2.6~3.3倍,最长硬棘长约等于最长鳍条长;臀鳍有Ⅲ枚硬棘,鳍条7或8,第二枚与第三枚硬棘几乎等长;胸鳍鳍条17或18,头长是胸鳍长的1.8~2.2倍;腹鳍末端不及肛门,头长是腹鳍长的2.0~2.7倍;尾鳍末端微凸或为圆形。体侧鳞栉鳞,偶有辅鳞,侧线鳞数55~64,纵列鳞数108~125。
头部和体部为浅黄色,有如下深棕色带:一分岔带由眼后缘起,上支到达背部背鳍前一鞍状斑点,下支经下鳃盖骨如中侧线沿体部在腹鳍上方分岔,上支到达第3至第7背鳍条根部一斑点,下支沿曲线经过最后4根背鳍条根部;另一深色带从鳃盖上缘到第5至第9背鳍硬棘间;一窄带从眼下缘到胸鳍根部,形如一破碎带沿体部下侧曲线到达尾柄背侧;宽带从上颌沟到鳃盖间骨后边缘。带间浅色区域常有深棕色小斑点,且常排列成与色带平行列;鳍通常无色(unmarked);胸鳍呈黄色透明。幼鱼期,深色带表现为一系列深色斑点。
最大体型:
最大全长90.0cm;常见全长60.0cm;最大体重6.7kg
重要鉴别特征:
养殖状况:
发育特征:
繁殖习性:
钓捕方法:
毒性:
相关新闻: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凭证标本:
Barcode:
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其他:
[返回][关闭窗口]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Copyright © 2012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Xiamen University 
技术支持:达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