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分享到:
与鱼类名称相关的搜索
中文学名:
拉丁文学名(种名):
地方名(中文俗名):
英文俗名:
其他相关的搜索
分布:
当前页: 首页 > 分类检索 > 检索结果
戴氏石斑鱼 Epinephelus daemelii
拉丁名:
Epinephelus daemelii
英文名:
Black rockcod/Saddled grouper/Southern rockcod/Spotted black groper
中文:
戴氏石斑鱼
中文俗名:
同种异名:
Serranus daemelii / Epinephelus forsythi
命名人:
Günther, 1876
濒危地位:
Near Threatened (NT)
分布:
戴氏石斑鱼分布在南太洋靠近澳大利亚海边,温度温暖和亚热带水浴,延伸从豪勋爵岛,诺福克岛和克马德克群岛,到新西兰北部。
生态习性:
戴氏石斑鱼是一种领地鱼类生活在洞穴和珊瑚礁岩石的缝隙中,分布在近岸浅水到至少100m深的水中。小的成鱼也在河口中被发现,幼鱼在小潮池中有发现。
繁殖:戴氏石斑鱼是雌性先熟,性逆转在100-110cm TL发生
形态特征:
体长分别为体高的2.9-3.3倍,头长的2.3-2.5倍;眶间区平坦稍-有凸起;头背部几乎平直;前鳃盖骨圆滑,有细微的锯齿;鳃盖骨刺不明显;鳃盖上缘明显凸起;成鱼后鼻孔扩大,是前鼻孔的2-4倍;上颌骨延伸到眼睛后缘;颚前部犬齿高度发达,特别是上颚结合处的内下凹牙;下颚中侧部具2排大齿。上肢鳃耙数为9-12,下肢为15-19,共25-28;最长的鳃耙短于最长的鳃丝。背鳍具硬棘XI,鳍条14,倒数第三根鳍棘略短于最长的背鳍鳍条并且棘突间的膜边缘呈锯齿状;臀鳍具硬棘III,鳍条8;胸鳍是大的肉鳍,具鳍条17-19,头长是胸鳍长的1.6-2.1倍;腹鳍没有延伸到肛门,头长为腹鳍长的2.1-2.5倍;尾鳍圆弧形,体侧鳞片光滑(除了被胸鳍覆盖的部分区域),有辅鳞,侧线鳞数为63-71;侧线鳞孔数为111-126。

活鱼体色:
    头和身体是灰棕色或深绿棕色,体表上有小的不规则的淡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点;尾柄上有一个黑色马鞍形斑点。幼鱼和接近成鱼在体表有4条不规则的暗棕色条带和一条从颈背到眼睛;奇鳍和腹鳍在一些鱼上有狭窄的白色边缘。大型成鱼通常是均匀的棕色或黑色,头部下侧颜色变暗并在颊部有一些苍白色斑点

标本体色:
    体色一般褪色成褐色到灰色,黄白色斑点变得更难见。黑色马鞍状斑点通常在死后仍然十分显著

最大体型:
200cm TL
重要鉴别特征:
头和身体是灰棕色或深绿棕色,体表上有小的不规则的淡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点;尾柄上有一个黑色马鞍形斑点。幼鱼和接近成鱼在体表有4条不规则的暗棕色条带和一条从颈背到眼睛;奇鳍和腹鳍在一些鱼上有狭窄的白色边缘。大型成鱼通常是均匀的棕色或黑色,头部下侧颜色变暗并在颊部有一些苍白色斑点. 背鳍具硬棘XI,鳍条14,倒数第三根鳍棘略短于最长的背鳍鳍条并且棘突间的膜边缘呈锯齿状.
养殖状况:
发育特征:
繁殖习性:
钓捕方法:
毒性:
相关新闻: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凭证标本:
Barcode:
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M.T.Craig, Groupers of the world,
fishbase.org
其他:
[返回][关闭窗口]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Copyright © 2012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Xiamen University 
技术支持:达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