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分享到:
与鱼类名称相关的搜索
中文学名:
拉丁文学名(种名):
地方名(中文俗名):
英文俗名:
其他相关的搜索
分布:
当前页: 首页 > 分类检索 > 检索结果
大洋洲石斑鱼 Epinephelus irroratus
拉丁名:
Epinephelus irroratus
英文名:
Marquesan grouper
中文:
大洋洲石斑鱼
中文俗名:
刺石斑鱼
同种异名:
Percam irroratam/Serranus spiniger/Epinephelus spiniger
/Epinephelus albopunctulatus
命名人:
Forster, 1801
濒危地位:
Least Concern (LC)
分布:
只有在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岛附近被发现
生态习性:
大洋洲石斑鱼生活在深度至少50m的珊瑚礁里.
形态特征:
体长分别为体高的2.7-3.3倍,头长的2.4-2.6倍;眶间区稍凸;头背部稍微凸起;
前鳃盖骨转角圆滑,有轻微的内缩,下方锯齿几乎不扩大;鳃盖上缘几乎平直;后鼻孔是前鼻孔的2倍;上颌骨延伸到或刚刚超过眼睛后缘;下颚中侧部具2-4排大齿。上肢鳃耙数为6-8,下肢为13-16。背鳍具硬棘XI,鳍条16,第二根硬棘在成鱼中特别细长,是第三硬棘的2倍,棘突间的膜边缘没有或轻微呈锯齿状;臀鳍具硬棘III,鳍条8;胸鳍具鳍条18-20,头长是胸鳍长的1.6-1.9倍;腹鳍没有延伸到肛门,头长为腹鳍长的1.8-2.0倍;尾鳍截形至轻微圆弧,体被栉鳞,有辅鳞,侧线鳞数为70-75;侧线鳞孔数为117-136。

活鱼:红棕色的体表且每个鳞片上都有一个白点让它有轻微的斑点表型。上颌条纹红棕色;硬棘背鳍有一个显著地暗红色边缘;白线靠近奇鳍和胸鳍的边缘。
市场:通常是暗棕色并伴随着轻微斑点的表面。上颌条纹仍然保留但是颜色变得阴暗。背鳍的暗边缘不在明显,奇鳍的白色边缘仍然保留或者褪色变得半透明的颜色。

最大体型:
34.0 cm TL
重要鉴别特征:
红棕色的体表且每个鳞片上都有一个白点让它有轻微的斑点表型。上颌条纹红棕色;硬棘背鳍有一个显著地暗红色边缘;白线靠近奇鳍和胸鳍的边缘。 尾鳍截形至轻微圆弧,体被栉鳞;背鳍具硬棘XI,鳍条16,第二根硬棘在成鱼中特别细长.
养殖状况:
发育特征:
繁殖习性:
钓捕方法:
毒性:
相关新闻: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凭证标本:
Barcode:
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M.T.Craig, Groupers of the world;
fishbase.org
其他:
[返回][关闭窗口]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Copyright © 2012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Xiamen University 
技术支持:达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