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分享到:
与鱼类名称相关的搜索
中文学名:
拉丁文学名(种名):
地方名(中文俗名):
英文俗名:
其他相关的搜索
分布:
当前页: 首页 > 分类检索 > 检索结果
褒氏贫鲈 Saloptia powelli
拉丁名:
Saloptia powelli
英文名:
Golden grouper
中文:
褒氏贫鲈
中文俗名:
鲍氏泽鮨、鲙、过鱼、石斑 
同种异名:
命名人:
Smith, 1964
濒危地位:
数据缺失 (DD) 
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南中国海、马里安那群岛、社会群岛、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斐济等。在中国分部于台湾沿岸,主要产于台湾南部海域。
生态习性:
栖息于水深140-367公尺处礁石区或石砾区之海域。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而健壮,体高比头长小,体长为体高之2.6~3.0倍,头长的2.5~2.6倍。鼻明显比眼直径长。鼻孔位于从眼部伸出的一窄沟内。后鼻孔为前鼻孔两倍大。上颌骨发达。双颌前方都有一对犬牙。下颌有两排牙但在中间没有放大的犬牙。上肢鳃耙数为8或9,下肢为16或17。背鳍具硬棘VIII,鳍条11。第三至第八硬棘一样长。臀鳍具硬棘III,鳍条8。背鳍和臀鳍硬棘强壮,臀鳍硬棘明显。胸鳍短而圆,有14或15根鳍条,最中间的鳍条最长并与腹鳍相同。头长为胸鳍长度的2.2~2.4倍。体被小而明显的栉鳞,在腹部均匀分布,没有辅鳞。侧线鳞孔数70~78。纵列鳞数115~133
头,身体和鳍为黄色至橘黄色,有白或粉色阴影。鼻,唇和头背部充满红色。背鳍硬棘有时有红色条纹。
最大体型:
47 cm  TL
重要鉴别特征:
养殖状况:
发育特征:
繁殖习性:
钓捕方法:
数量不丰,一般以手钓或深海一支钓捕获
毒性:
相关新闻: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凭证标本:
Barcode:
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Heemstra, P.C. and J.E. Randall, 1993.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16. Groupers of the world (family Serranidae, subfamily Epinephelinae).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grouper, rockcod, hind, coral grouper and lyretail species known to date. Rome: FAO. FAO Fish. Synop. 125(16):382 p.
Smith, J. L. B. 1964.A new serranid fish from deep water off Cook Island, Pacific. 
沈世杰编.1993.台湾鱼类志
其他:
[返回][关闭窗口]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Copyright © 2012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Xiamen University 
技术支持:达腾网络